治“病根”拔“穷根”,让贫困户看病再无后顾之忧。近年来,为让患病贫困群众得到及时治疗,减少和消除因病致贫、因穷返贫的现象,凌云县整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政策,发展产业致富主流模式,推行‘健康+创业’扶贫新出路,吸纳社会资源,针对因病致贫家庭开展专项救助,着力拔掉因病致贫穷根,越来越多的农民乘上了“精准扶贫”这辆“康富车”。
精准医保 扶贫“暖人心”
在凌云县加尤镇磨贤村陇存屯内,建档立卡贫困户郭环因患脑积水和脑膜炎病而先后在银行贷款3万元在家和县医院就诊,没钱去市里的好医院就医,病情越拖越严重。郭环夫妇一边辛勤劳作,一边承担着两个孩子读书的巨大花费,家里的经济状况一直没有多大起色,沉重的医疗支出,经济和精神上的双重压力一直是阻碍郭环一家脱贫致富的“拦路虎”。
“要不是现在国家政策好,我们家根本没有那么多钱来治我的病,现在我的病不但医治好了还能报销医药费的90%,而且还能在百色的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进行治疗!真的是太好了!”这是郭环说的第一句话。
数字无声而有力。在医疗保障各类政策的帮助下,2017年11月郭环住进百色市右江民族医院附属医院就医,为期56天的住院治疗,郭环于2018年1月8日出院返回家中养病。花销总费用为110418.01元,通过城乡居民医保报销、大病保险报销、城乡居民医保二次报销、医疗救助、政府兜底救助等报销,家庭最终只支出11041.8元。正是凌云县开展医疗救助的行动,为郭环一家清了脱贫障碍,为家庭的就业、发展产业等方面创造了条件。
医疗保障各类政策的实施,犹如春风雨露,滋润着凌云的乡村大地,渗透到郭环一家人的心田。
种桑养蚕 追寻“脱贫梦”
“我有自己的‘蝴蝶梦’,希望靠自己的双手种桑养蚕致富,把孩子送入高级学府,长大成人后‘蛹变蝶飞’,过上更好地生活。”郭环在蚕房里一边喂蚕一边开心地说。
2016年郭环户被列为加尤镇磨贤村建立立卡贫困户之一。抚养着两个孩子。为了孩子们的学费和生活开支,他们曾去过外出作临时工,一个月收入2000元左右。由于劳务工资太低,日子过得紧巴巴。
在精准扶贫政策支持下,刚出院郭环与丈夫在家开始自主创业,种桑养蚕,生活逐渐得到改善。
“养蚕需要成本,蚕床一张就要60元,还需要建蚕房,我们没有成本养蚕,但近年来,当地政府发动种桑养蚕全面推进扶贫产业发展,这蚕房是政府为了我们贫困户免费提供建造的”,郭环指了指自家用的蚕房说。说起来,郭环夫妇很有勇气,因为2017年他们大胆用了自家所有的地种植桑树,又租了别人的8亩地,共计30亩开始种桑树。
夫妻俩又通过和乡里的技术员学习饲养技术,郭环夫妇现在已经学会了喂养,现在每天把蚕房得打扫干干净净,就在家里悉心的饲养着自己的蚕宝宝。“到今年九月份,我已经卖了5发蚕茧,收入30000多元,接下来还可以喂一发,还能收入6500元左右呢!”郭环谈起今年的收入笑得合不拢嘴。
日子好了,郭环夫妇眼下的心愿就是能多租到些土地,多种些桑树,多养几批蚕。“我大孩子孙章烟今年21岁,在广西幼儿专科学校读书;二女儿孙庚晨今年20岁,在百色职业技术学院读书。都上了大学了,我们想通过种桑养蚕,可以完成孩子们上学的梦想,还能实现脱贫。这就是我们的‘脱贫梦’。”郭环站在自家门口信心满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