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至11日,由中国农业机械学会机械化养猪工程分会与国家生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联合主办、青海省生猪产业科技创新平台和海东市容生生态养殖有限公司承办的“后非洲猪瘟时代养猪产业发展战略思考学术研讨会”在海东市乐都区举行,并启动了“面向未来中国猪业三十年发展”行动计划,百余位专家代表齐聚一堂,共商后非洲猪瘟时代养猪产业发展战略。
青海省农业农村厅科教处处长祁祖寿在致辞中表示,养猪业是青海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贡献着30%的肉产品和畜牧业产值,此次活动将对青海生猪产业的发展产生积极推动作用。以此为契机,青海将加强信息技术交流,促进产业对接,推进生猪养殖规模化、标准化,打造高原品牌,提升生猪产业发展的水平和活力。
研讨会上,基于对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观察及有效抗病毒药物和免疫调节活性物质的分析,并借鉴国外饲养管理经验,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生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印遇龙提出,在饲养管理上防控非洲猪瘟是复产的基础,但一定要严格把握复产的基本步骤。
印遇龙还表示,有效的饲料加工技术有利于防止非洲猪瘟的传播和提高免疫力。保障饲料安全,要加快全面升级制造工艺,采用原料高温烘干、高温粉碎、高温膨化、高温调制、高温制粒、高温冷却工艺,同时还要注意生物防控安全,严格管控人流、物流、车流、猪流。
2013年至2017年,青海省生猪存栏量保持在120万头左右,能繁母猪保持在12万头左右。在生态环保和非洲猪瘟疫情的影响下,该省生猪存栏量、能繁母猪数急剧下降,到2019年5月底,该省生猪存栏34.36万头,与2017年相比减少76.45%,能繁母猪减少56.73%。青海生猪产业发展挑战与机遇并存。
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研究员、青海省生猪产业科技创新平台首席专家周继平全面介绍了青海生猪产业基本情况,并提出了今后的发展思路。他表示,在保证生态环境总体要求下,要围绕三大主导品种,研发、熟化和推广相关技术,依托省级、县级和科技示范应用三级平台,全面提升生猪生产管理水平。
此外,据介绍,“面向未来中国猪业三十年发展”行动计划是由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中国种猪信息网、《猪业科学》超级编辑部联合发起的,此行动计划主要包含出版面向未来三十年中国猪业发展系列专著、走访百所大学和举办面向未来三十年中国猪业发展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