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事资讯新闻速递综合时讯

区块链“噱头”:解决农业发展痛点的灵丹妙药,扯淡

2018-03-27来源:财经杂谈
分享到: 更多
   切换手机版

区块链的火热程度绝非一两次整顿风暴就能结束。当区块链核心理念去中心化遭到集体批判后,更多人又拿出分布式存储来说事,但很可能这又是一个坑。

近日,有消息称国内几家农业企业的第一批区块链认证大米产品现已推向市场。看到这个消息,真的让人十分振奋——部分中国企业老牛X了,率先打破区块链技术应用瓶颈——比特币是区块链迄今为止唯一成熟的应用场景。

但冷静一下,不禁令人冒汗。这会不会又是在玩新概念呢?

按照介绍,目前农业发展的问题源自农产品供需不平衡。而造成供需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在农业生产、流通、消费三大环节中,生产者和消费者过于分散、弱小,双方无法实现信息对称,无法直接对接,无法决定价格。

双方只能做出理性但无奈的选择:生产者用一切降低成本的方式生产;消费者只能选择价格更低的产品;流通商只能打价格战,造成恶性循环。

部分业内人士认为,区块链恰恰可以解决这个痛点:从消费者端看,通过区块链技术可以满足知情权,选择自己信任的农产品;从采购商角度来讲,担心批量购买的农产品质量不好,则可以通过对种植过程以及大数据分析,选择信任的农户。

那这些农业企业怎么用区块链来解决问题呢?

以土豆生产为例解释,整个土豆生产过程的数据将全部上传到分布式账本存储,形成不可篡改账本内容,提供给消费者、采购商查阅。

再比如,把化肥、农药的采购过程记录在册,从根源上避免重金属超标和农药残留超标的问题;通过大数据分析,建立种植户、采购商的信用评级参考;利用智能合约在种植户和采购商之间保证公平交易。销售过程也把分选加工等信息用分布式账本存储起来,保证完整透明的信息给利益相关方。

在此过程中,区块链最大的特长,即分布式账簿的优势是如何体现的呢?

对此,以往采购商在采购前会派人给土豆种植户开出一个高价。但是,当农民从地里把土豆挖出来后,农民往往就联系不上这个人了,这时采购商再派另一个人,利用土豆在地头不容易存储的因素,大幅压低土豆价格。而采用区块链技术之后,每笔交易都是向所有人公开的,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充分分布化,让消费者、种植户、采购商,批发商等都同步记账防止篡改,可以利用相互之间的利益不相容机制来制衡保证数据的真实,避免利益趋同下一致行动的风险。

传统的追溯体系是单一公司的个体行为,自己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公信力弱。而采用区块链技术后,分布式账本将农民、合作社、经销商、消费者组织起来共同记录种植信息,利用不可篡改的特性起到信息透明的作用。

看到此,你懂了吗?按照介绍,区块链与农业结合起来,将利国利民的一件大事。但财经杂坛总觉这样的说法十分眼熟。

难道不是吗?按照介绍的理论,我们从农业的生产端、交易端、消费端简单梳理一下就会发现问题所在。

首先是生产端。还是以土豆为例,其核心是将整个土豆生产过程的数据全部上传到分布式账本存储,形成不可篡改账本内容,提供给消费者、采购商查阅。

但请问谁来记录数据,谁来上传数据?答案恐怕只有两个,要么是种植户,要么是现在盛行的公司+农户委派的监督员或者技术员。

对种植户而言,除非他大面积种植,否则为了一小片土豆,他绝对不会天天跑去画各种表格记录数据。而大面积种植户的数据记录,目前大部分是与公司签约,受公司指导、监督,且因可追溯体系要求,种植户本身就有记录数据的工作安排。后者,更不用说,记录数据,监督数据,是其重要的工作范畴。如此,区块链的价值何在?所谓不可篡改,那是信息安全以及各级记录执行人员进入系统的等级权限和职业操守。

即便是分布式账本存储,第一步也需要人工输入吧?难道这里就不需要记录人员的等级权限和职业操守了。即便是数据记录在案后的不可篡改,现有技术也是完全可以解决。但只要有利益存在,就有会有人铤而走险,因此,区块链解决生产端数据录入形成不可篡改账本,与现有技术差距非常不明显,完全属于浪费资源。

再到交易端。区块链是为了交易的透明度、公开化,保证产业链前端的利益。因为后段的收购方,往往都是具有价格的主导权。但这个问题又忽略了一个本质问题,农业差价问题难道只是信息不透明吗?

看到这些文字,都让感觉匪夷所思。这是什么逻辑,难道A国10个省的土豆收购价格都是10元/斤,但现在第11个省土豆大丰收,土豆收购价格只有5元/斤。如果按照区块链的理念,这第11个省就要卖10元/斤,8元/斤?显然这违背了基本的市场交易规律,物依稀为贵。

如果将第11省的土豆调出,在其他几个省去卖,价格就会高不少。是的,但这不是区块链,现有条件就可以做到。

基于以上两点,那么消费端的区块链应用更是个笑话。区块链要颠覆传统追溯体系,怎么就没看出来呢?谁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

搞错了吧?市场监督体系才是真正的裁判员。大企业的所谓的裁判员是用来监督生产端种植户,企业为了利润,肯定会严把质量关。而种植户的产品一旦到企业,企业就变成了标准的运动员,受市场各级监督机构的监督管理。所有信息因可追溯性,消费者和监督检查人员只要通过二维码就会一目了然。目前,国内大型养鸡场应用这种技术都已滚瓜烂熟。

若如此,要区块链干什么用?穿上区块链外衣的企业,本质就是大数据的应用。非得搞个噱头包装,目的难道是讲故事,为了证券市场?

扫描二维码关注智农361公众号,了解更多农事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

[责任编辑:wanwei] 标签: 费者 农产品 解决 理念 农业企
您可能喜欢的

友情链接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