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农场的核心是啥?
地段+环境、地段+环境、地段+环境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说多了就能成为圣经吗?
经营出自己的核心能力才是核心
一片生态恶劣的沙漠
通过20年苦心经营
把十万亩沙漠变成一片绿洲
而且每年接待游客数量数十万
打造了一个三产融合的超大型生态农庄
这个生态农场就是-军燕葡萄酒庄园
位于中国第二大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农场的主人是121团二代-姜海燕夫妇
1998年兵团改制
姜海燕和丈夫韩建军连买了3口井
承包了1500亩土地开始自己的创业之路
她把原有不规则的地块和渠道进行重新规划
种植棉花
但是老天不照顾
当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把最后一片防护林彻底摧毁
这里生态环境进入到严重恶化的阶段
黄沙漫天、狂风不止
肆掠的风沙卷着沙粒无情的捶打着这新建的1000亩棉花田
一夜之间姜海燕夫妇就损失超过100万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6年
直到2003年,国家对于棉花价格开始调整
加上这6年以来的管理精进
他们才在沙漠中赚到了第一桶金,逐渐还完了外债
但是风沙的侵袭,仍让他们不胜其烦。从小在这里长大的夫妻俩明白,要想改变生存环境,唯一的渠道还是种树。
恰逢2008年,兵团出台“谁投资,谁受益,50年不收地税”的林权改革制度,姜庄主陆续承包下三千多亩地,开始种植树木。由于引进了先进技术加上不断摸索的经验,这些树的成活率很高。
但是他们很快面临一个新的问题:种树难,养树更难。在沙漠中植树养树成本高,养不活就等于白种,要想养活养好就需要钱。但是钱从哪里来?
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和调研,他们逐渐探索出一条“以树养树”的循环经济模式:在树林下发展养殖业,以特色养殖办特色餐饮,以沙漠绿洲发展旅游,以当地葡萄发展酿酒,然后再用盈利的钱来种树。
经过姜庄主夫妇近20年的努力,越来越多的当地人和兵团人都加入到植树造林的队伍中来。如今这个曾经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逐渐呈现出一片江南风光,间接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必备的环境支撑。
林下散养鸡蛋、水面上的散养鹅蛋以及绿色果蔬种植,不仅为农庄的餐饮提供了天然食材,也成为农庄的一项重要收入来源。
农庄自家散养鸡做的美食,还没吃,就垂涎三尺。
现在的军燕葡萄酒庄园,已经成为当地人热衷的休闲度假地。走进农庄,
路两边的梧桐树夹道欢迎,再往前是片片果林,苹果树,桃树,李子树,花样繁多。
新疆独特的土壤、气候以及维度条件,决定了这里是葡萄的天堂。在种树同时,姜庄主还带领当地人种植葡萄,如今共有葡萄种植面积超过2万亩。
到了2011年时候,姜庄主开始投入1000多万,上马葡萄酒深加工项目,并注册了“军燕”商标。如今军燕系列葡萄酒已经成为当地著名品牌,年销售近千万。
走进军燕半地下拱形仿古酒窖,仿佛被置身于中世纪的城堡,气势恢宏的几百只橡木桶和墙上的油画印入眼帘,再闻着荡漾在空气中的酒香余韵,一时间不知今夕何夕,仿佛穿越回了中世纪。
新疆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相对较差,但是军燕酒庄专门做了许多温室大棚种植蔬果。现在整个庄园的蔬菜采摘、水果采摘,已成为带动客流的一大支撑点。
庄园里面还种植了大片的苹果树。企事业单位或者个人都可以进行挂牌认领。如此,一方面增强了与客户的互动,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消费粘性和频次。
在一产依托的同时,军燕酒庄的活动策划更是持续不断。每年一度的“摸鱼节”,在新疆这样缺水的地方堪称亮点。高峰时期,一天能拥进来两万游客。
如果说摸鱼还是庄园常见的项目,那么越野车拉力赛,就是军燕酒庄根据自身优势打造的独有特色。美女、美酒、豪车、户外、越野……把这个荒漠中的绿洲衬托得豪放无比。
滑翔伞、直升机观光,你能想象得到这是一个庄园的观光体验项目吗?是的,在军燕酒庄的拉力赛上,这些都能感受得到。
在马场里策马扬鞭,更是军燕的特色。不同于内地农庄内象征性地骑马体验,这里广袤天底下的马场,更能满足你对电影场面的还原。
从最初只想植树造林防风沙,到后来把十万亩沙漠改造成绿洲,再到如今的综合型生态农庄。军燕葡萄酒庄园和姜庄主,“无意”中探索出了一条生态型、效益型、循环型的沙漠生态治理模式下的商业型态。
情怀、公益、责任、商业……,在军燕农庄,这些所有关于庄园的关键词融为一体。而在这背后,是庄主夫妇大漠风沙下十年如一日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