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育种被称为农业的“皇冠”应该恰如其分,“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我们通过新世纪以来获得与“歼10战机”和“太行发动机”可以比肩的国家奖励的农作物育种成果,分析当前的农作物育种水平,供参考。
杂交稻的选育
到目前为止,中国作物育种史上获得的最大奖项,也是唯一获此奖项的是1981年获得国家发明技术特等奖的“杂交稻的选育”。这项成果在全球也是开创性的,第一完成人袁隆平先生自此后被称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同时也确立了我国杂交水稻育种在全球的领先地位。
汕优63
中国作物育种史上,推广面积最大的品种是1988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杂交水稻“汕优63”,在种植面积最大的1990年,达到了687万公顷,折合标准亩为10305万亩!育成人谢华安先生已经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在2000年“第一代两系杂交稻两优培九推广会”上说:“我希望有更多的好品种育成,能让汕优63光荣的退出历史舞台!”,通过这句话,就能充分理解汕优63种植面积之大、历经时间之长,应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自330
第一个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的玉米自交系是1982年由辽宁省丹东农科所景奉文研究员为第一完成人选育的“自330”,这也是玉米自交系唯一一次获得此奖项。直到当前,出自丹东的玉米品种良玉系列、丹玉系列等仍然响彻东北大地,这也许就是传承!
中单2号
第一个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的杂交玉米品种是1984年由中国农科院李竞雄院士选育的“中单2号”,中单2号是中国玉米育种史上唯一获得此殊荣的玉米品种,被誉为中国第一代杂交玉米的代表应该毫无争议,中单2号的父本是“自330”。
水稻育种史上的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在水稻的育种史上共有两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其中在1988年由四川农业大学周开达院士帅领的团队,以《籼亚种内品种间杂交培育雄性不育系及冈、D型杂交稻》成果获是此奖,冈优系列品种直到当前仍然在长江上游稻区属于大品种行列。
小麦育种史上的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在小麦育种史上共有四项成果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其中有两项是小麦里程碑的代表。一项是1985年远缘杂交小麦新品种小偃6号,由李振声院士育成,小偃6号由小麦和偃麦草远缘杂交选育,是小麦选缘杂交选育的第一代代表性品种!另一项是山东农业大学李晴祺先生的《冬小麦矮秆、多抗、高产新种质“矮孟牛”的创造及利用》,该成果是我国小麦育种走向矮秆化的标志,矮孟牛这个奇特的名字是因为育种材料里有德国牛朱特。
棉花育种史上的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在棉花育种史上有三项成果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其中1981年山东省棉花所庞居勤先生的育种成果《高产稳产棉花新品种鲁棉一号》,1990年中国农科院棉花所(位于河南安阳)研究员——谭联望先生的育种成果《抗病高产优质棉花新品种中棉12》影响深远。直到今天,已经更名为鲁棉研系列和中棉所系列的棉花品种在黄淮和新疆棉区依然是主栽!
其他作物领域上的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1982年,江苏省徐州地区农科所盛家廉等《高产抗甘薯品种徐薯18》,他是甘薯有性杂交选育的代表品种。
1983年,辽宁铁岭地区农科所王国栋等《优良大豆品种铁丰13》。
1987年,中国农科院蔬菜所贾翠莹先生等《甘蓝自交不亲和系的选育及其配制的七个系列品种》。这是中国蔬菜育种获得的最高成就。直到当今,由方智远院士带领的中国农科院蔬菜所育种团队仍然引领着中国杂交甘蓝的育种方向!
以上的重大科技成果开创了很多中国农作物育种的先河、推动了中国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他们的历史功绩永远载入史册!
遗憾的是进入新世纪以来,还未有一项农作物育种成果再次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的荣誉。
进入2000年后,国家新设立了最高科学技术奖,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进行奖励。截止2016年,共有25位科学家获得此项荣誉,其中有两位是农作物育种领域的科学家,他们是2000年首批获奖的袁隆平院士和2006年获奖的中国著名小麦育种家李振声院士,以此为标志,坊间传颂的中国育种界“南袁北李”名至实归!
进入新世纪以来,农作物育种领域获得的最大奖项是于2013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的《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与应用》。这项科技成果与历届获得特等奖的项目如“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青藏铁路工程”、“京沪高铁工程”同辉!该成果的第一完成人是袁隆平先生,但从长长的获奖人名单上可以看到,有排名第二的两系法杂交水稻第一位实践者石明松先生,有卢兴桂、邹江石、罗孝和、杨振玉、牟同敏、王丰、程式华、潘熙淦等全国著名的水稻育种家们,当然还有大量的从事三系法育种的知名育种家并不在列,由他们组成的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也是最强大育种团队彰显着中国在全球水稻的育种实力!还有两个种业企业在列,他们是湖南隆平高科和北京金色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