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事资讯新闻速递资源环境

李发生:立足国情 扎根文化 土壤修复技术因地制宜

2015-08-06来源:生态修复网
分享到: 更多
   切换手机版

由中国科学院联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农业部和环境保护部主办,《中国科学院院刊》与中国生态修复网承办的战略与决策高层论坛:“土壤与生态环境安全——国际土壤年在中国”主题活动,于2015年7月11-12日在中国科技会堂成功召开。作为联合承办方,中国生态修复网对嘉宾报告做了独家解读,本期为第八期。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李发生研究员作了题为《土壤修复技术本土化应用中基础国情和文化差异性的考虑》的报告。

中国的土壤修复技术起步比较晚,美国或是日本都比我们早20-30年,他们积累了很多经验,也吸取了很多教训。这方面美国为全世界作了很大贡献,把1000多个修复场地做了总结,分析了哪些技术在什么情况下用的频率如何,原位处理用哪些技术比较好,异位处理用哪些技术比较好等问题。这对中国在土壤修复技术的选择上同样具有借鉴意义,但同时也要思考:国外大量的技术来自于应用中,是否适应我国国情?

土壤修复技术决策

在国外,技术的多样化才有可能把成本做到最低。这就涉及到土壤修复技术决策问题,我们在拿到一块污染土壤的时候要筛选什么技术、应该使用哪些技术组合进行土壤修复工作等。

从土壤来说,修复技术的筛选是决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如:是否把风险控制在比较合理的程度、国家土壤的先天条件、我们的产业结构等。

即使是一个小门类的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依然要考虑经济性、修复技术差别、风俗习惯等。中国土壤丰富,区域差异很大,土壤修复任务繁重,不同文化和国情带来的挑战亦是十分艰巨。

中国土壤国情

中国土地包括土壤的一个很重要的国情是土地有限,利用强度很大,比相邻国家脆弱。我国土壤母质呈多样性,区域发展不平衡,土壤类型极其多样,土壤修复技术不足。区域的差异性要求我们有很强的修复土壤能力。土壤类型多样意味着污染水平、土壤作为固态建设集体的效应、PH值差异很大等土壤问题更加复杂。

我国工业场地方面,国家实施“退二进三”政策以来,城市出现大量遗留、遗弃场地,亟待开展风险评估与修复治理。表面很平静的工业场地用地,但是很多在地下、土层、含水层的污染程度很大,治理和干预需要的成本很大。如:简易垃圾处理厂用地、储罐及加油站泄漏场地、电子废弃物污染场地、工矿业活动场地等。

社会条件和人文因素

社会层面,我国区域间差异很大,不同区域对同样一个技术的接受能力差异很大。

人文因素,从思维方式上,价值观和伦理方面西方更加重视个人,中国更加注重群体和谐。创新方面,不得不承认西方人的创新意识比我们强。“我国更加注重谦虚、不偏不倚,我本人参加很多地方的风险评估的讨论,编写场地修复方案时发现,一般情况下分析的很透彻时才去做,这时候在成本和时间上都不是最优的。”李发生研究员说。

举一个例子,在我国你要在某个地方盖房子,不把现场的污染物拿走心理就不高兴,而国外则直接在上面盖一个学校,下面十几年还在修复。这种现象在欧洲很正常,但在我国就很难实现。土壤修复技术决策中纠正这种偏差可能会加快土壤修复速度。

总之,土壤修复技术的选择决策是一个复杂而综合的过程。管理和决策层需要注意,土壤修复的决策结果受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人文因素的影响,存在东西方差异和区域性差异,了解这一点,有利于消除决策过程中的偏差,推动我国土壤修复的精细化发展。

嘉宾介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工业污染土地(污染场地)环境风险评估与环境修复研究工作。主持相关研究项目40余项,发表国内外研究论文160余篇,出版专著5部。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称号,并获第九届中国青年科技奖。


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关注智农361公众号,了解更多农事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

[责任编辑:zhangxuqin] 标签: 李发生 立足国情 扎根文化 土壤修复技术 因地制宜
您可能喜欢的

友情链接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