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事资讯
当前位置:  农事资讯

中国生物育种产业化发展待加速(一)

2015-07-21 作者:谭语 来源:科学媒介中心
分享到: 更多

1996年,美国“抗农达”转基因大豆开始商业种植,人类从此走上转基因农业之路,至今已是第20年。20年来,转基因作物在全球的研发和生产势头强劲。据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ISAAA)测算,截至2014年,全球约有28个国家的1800万农民种植了1.815亿公顷(28.2亿亩)的转基因作物,比1996年增长了107倍。

这28个国家批准大面积种植的转基因作物包括大豆、玉米、棉花、油菜、苜蓿、甜菜、马铃薯、番木瓜、茄子、西葫芦、杨树、花卉等,主要性状包括抗病虫、抗除草剂、节水耐旱、营养品质改良等。另有37个国家和地区批准转基因作物产品进口用于饲料和食品加工。美国以7310万公顷的种植面积领先全球,巴西、阿根廷、印度分别以4220万公顷、2430万公顷、1160万公顷跟随其后,中国则以390万公顷位列第六。

转基因生物育种技术带来诸多收益。ISAAA数据显示从1996年到2012年,农业增收约1170亿美元,其中58%得益于降低成本,42%得益于产量增加,节省了约1.23亿公顷耕地,节约了4.97亿千克农药,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保护了生态环境。

中国生物育种产业化进程减慢

在中国,生物育种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选择和农业科技创新的既定国策。国家先后将转基因育种技术列入863、973、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战略性新兴产业等规划。作为世界上率先研究农业生物育种的国家之一,2004年之前中国的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快速发展,位居国际前列,转基因抗虫棉作为生物育种创新的成果实力曾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然而,2004年中国的转基因作物面积被巴西超越,2006年被印度超越,2013年已不到印度的37%。

截至目前,中国共批准发放7种转基因作物安全证书,含耐储存番茄、抗虫棉花、改变花色矮牵牛、抗病辣椒、抗病番木瓜、转基因抗虫水稻、转植酸酶玉米。而批准商业化种植的只有抗虫棉花与抗病番木瓜,其中抗虫棉花种植面积更大。2014年,中国710万小农户种植了420万公顷的抗虫棉花,采用率达93%。此外,中国也大量进口准基因作物用作加工原料等。截止2013年,中国共批准发放境外研发商关于棉花、甜菜、油菜、大豆、玉米5种作物的34个转化体安全证书,2014年新批准巴西、阿根廷的2个转基因大豆品种。

“由于在转基因安全问题上受到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和牵制,近年来中国农作物生物育种的产业化进程减慢,不仅在发展水平上与美国的差距重新拉大,而且发展速度已落到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之后。”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黄大昉在2015年4月29日召开的“转基因技术决策咨询沙龙”上痛心地说。

中国转基因产品走进品种安全却不予审定的断头路,陷入能吃不准种、能研不能用;农民偷着买,管也管不住的困局。而竞争地位的削弱最终导致中国农业对国际市场整体依赖程度不断增加、农业种子市场陷于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黄大昉认为,造成困局的原因是老百姓及决策层认识上的误区,具体包括:转基因生物育种技术安全未确定,不急于推进产业化;粮食年连增,不一定要发展转基因生物育种技术;国内转基因生物育种技术不成熟,难与跨国公司竞争;鉴于公众的抵触情绪,应先抓科普宣传,公众接受后再发展等。

转基因食品安全有定论

“这么多年来,我做食品安全的报告时从来不谈转基因,因为我认为它不属于食品安全的问题。可是在互动时,总有人会提。”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说。

根据“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及“联合国经济与发展组织”制定并推荐各国使用的评价方法,目前已经批准上市的转基因食品不仅安全,且具有传统食品等效营养价值。“批准商业化种植的转基因产品经过了有史以来最为严格的生物安全检验与检测,建立了最为严格的监管体系,至今没有科学证据表明转基因食品对人体健康有害,也未发现转基因食品有任何安全问题。尽管不时有说转基因不安全的研究论文发表,但这些论文最终都被科学界证明是错误的。” 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教授胡瑞法通过对1981年以来美国《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中关于转基因生物安全的全部SCI论文进行研究总结道。

“国内网络有关转基因不安全的观点则多数来自非专业人士所谓的科学发现、杜撰的谣言及隔行学者有目的的误导。”胡瑞法补充道。陈君石认为,担心转基因食品不安全往往由于公众不了解转基因技术“传统杂交育种技术,使无数基因发生了改变。现代转基因技术,使1~3个基因发生了改变。”

“任何作物新品种的诞生都必须发生基因的改变,不同方法的使用目的都是要改变作物的基因。”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罗云波说。他认为转基因技术与常规杂交育种技术虽然育种方法不同,但本质一样,都是通过在原有品种基础上对遗传基因进行改造,只不过转基因技术比传统杂交育种更为精准、更有预见性、效率更高。

作者:谭语,来源:科学媒介中心


扫描二维码关注智农宝公众号,了解更多农事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

[责任编辑:gaoxiaoou] 标签: 中国 生物育种 产业化 待加速
您可能喜欢的

友情链接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