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说说
如果把农作物新品种比作金字塔的塔尖,种质资源就是金字塔的底座,底座越宽越厚越结实,塔尖才可能建得高。 新品种研发要以丰富的种质资源为基础,因此种业的竞争最终就体现在种质资源的竞争上。普查收集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利用, 我国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现状如何?当前国际上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的趋势怎样?
什么是种质资源
种质资源又称遗传资源。种质指农作物亲代传递给子代的遗传物质,它往往存在于特定品种之中,如古老的地方品种、新培育的推广品种、重要的遗传材料以及野生近缘植物,都属于种质资源的范围。
为什么要保护和利用种质资源
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具有基础性、长期性、公益性的特点。
1突破性品种的选育都依赖于优异种质资源的利用。
水稻“矮脚南特”、“矮仔占”等资源的利用,培育出一大批矮秆抗倒的品种,使水稻由高秆变矮秆,单产大幅度提高。
野生稻雄性不育系(野败型)的发现与利用,培育出三系杂交稻品种,水稻由常规变杂交,单产水平再上台阶,并使我国杂交稻技术始终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玉米“黄早四”、“莫17”、“旅大红骨”等亲本资源的利用,组配了一大批优良玉米杂交种,促进了我国玉米生产的持续发展。
小麦“繁6”、“矮孟牛”等创新种质的利用,解决了长期以来小麦高产和抗病不能相结合的难题。
油菜“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发现与利用,使杂交油菜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
2地方品种大量消失,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
据调查,1978年在江西省东乡县发现的迄今世界上分布最北的9个普通野生稻居群,目前仅剩3个;
198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野生稻分布点1342个,目前仅剩325个;
原产福建以果肉维生素C含量高著称的“莆田白荔枝”,2009年已从原生境灭绝;
小麦、水稻等作物的地方品种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
3种质资源的深度发掘不够,育种材料遗传基础狭窄。
我国现有48万余份种质资源,深度评价的仅占2%左右,远远满足不了品种选育对优异新种质和新基因的需求,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经济优势。
4谁占有了种质资源,谁就具备了种业竞争的主动权。
从国家层面看,种质资源事关国家核心利益。美国拥有全球最完善的国家植物种质资源体系,目前保存资源总量达56万份,位居世界第一,其中80%的资源是政府组织从世界各国收集的。我国有水稻种质资源8万余份,利用丰富的水稻种质资源培育的杂交稻品种,已占全球杂交稻市场份额的80%以上。
从企业层面看,种质资源的占有数量和利用程度,已经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美国先锋公司拥有世界最大的玉米种质资源库,覆盖了全球60%的玉米种质资源,培育出了具有竞争优势的系列品种,占有全球玉米20%的市场份额。荷兰瑞克斯旺公司利用抗蚜虫种质资源,选育的抗蚜生菜品种,占据了欧洲70%的生菜市场份额。
我国种质资源保护现状
建立了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长期库、中期库、种质圃、原生境保护点和国家基因库相结合的种质资源保护体系。截至目前,我国保存农作物种质资源48万余份,其中国家长期保存350多种农作物的种质资源44万份,位居世界第二。
对所保存的种质资源进行了基本农艺性状鉴定,筛选出一批高产、优质和抗逆性强的种质资源,对部分特异资源进行了基因组测序与功能基因研究。
初步建立了表型与基因型相结合的种质资源鉴定评价体系,开展了种质资源创新研究,利用多样化地方品种和野生近缘种中的优异特性,创制了一批新材料。
构建了种质资源展示和共享平台,近10年累计向国内分发、国外交换种质资源35万余份(次),为农作物育种与基础研究提供了支撑。
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趋势
随着种质资源利用价值越来越大,已事关国家核心利益,其保护和利用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一是保护力度越来越大。呈现出从一般保护到依法保护、从单一方式保护到多种方式配套保护、从种质资源主权保护到基因资源产权保护的发展态势。
二是鉴定评价越来越深入。对种质资源进行规模化和精准化鉴定评价,发掘能够满足现代育种需求的优异资源和关键基因,已经成为发展方向。
三是保护和鉴定体系越来越完善。世界大多数国家均建立了依据生态区布局,涵盖收集、检疫、保存、鉴定、种质创新等分工明确的农作物种质资源国家公共保护和研究体系。
四是共享利用机制越来越健全。随着《生物多样性公约》《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国际条约》等国际公约的实施,国家间种质资源获取与交换日益频繁,已经形成规范的资源获取和利益分享机制。
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四项任务
加强农作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到2030年,新增种质资源30万份,保存总量达78万份,引进资源比例提高到30%。
强化农作物种质资源的深度鉴定。到2030年,完成15万份种质资源的精准鉴定,创制1500份有重要育种价值的新种质,为新品种培育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加强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体系及能力建设。实现保护、鉴定、共享利用三大体系的协同配套,全面提升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能力。
深化农作物种质资源的基础研究。阐明野生种、地方品种和育成品种的演化关系,以及地方品种和骨干亲本形成的遗传基础,为新品种培育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
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五大行动
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
农作物种质资源引进与交换行动
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监测行动
农作物种质资源精准鉴定与评价行动
优异种质资源创制与应用行动
内容来源:根据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启动会发言及《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30年)》整理,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