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经历
2005年,北师大生态学硕士毕业后,加入阿拉善SEE生态协会,从事荒漠化生态保护工作;
2011年,离开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短期以顾问的身份,参与香港社区伙伴的生态农业项目;
2012年,发起成立阿拉善泉心可持续发展中心,推动阿拉善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是主要方向之一;
2014年,小范围进行节水生态农业的试验;
2015年,三位发起人自筹资金开展善地善粮项目,以节水生态农业缓解阿拉善的荒漠化问题。
项目概述
善地善粮项目,以谷子、藜麦、豆类等节水型作物的生态种植为主,希望通过前两年在农场的试验,建立市场渠道,带动阿拉善地区更多的农牧民采用生态农业技术种植节水作物,在提高当地农民收入的同时,减少农业地下水用量,增强土壤有机质,减缓荒漠化的影响。
经过2014年的小范围试验,我们探索了适合本地的生态农业技术组合和作物品种,并完成初创团队的组建。2015年的主要工作包括:在保持50亩生态农场收支平衡的前提下,找到最适合当地的生态技术,并探索有效的市场模式,为未来带动更多农牧民进行生态种植打基础。
社会目标
阿拉善是中国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土地盐碱化和地下水过度使用是荒漠化加剧的主要原因。阿拉善境内60多万亩耕地,主要依靠地下水灌溉,作物以耗水量大的玉米种植为主。长期依靠化肥农药和漫灌式种植,导致农灌区地下水位以每年750px左右的速度下降,土地日益盐碱化,加剧土地荒漠化的进程。
我们试验和计划推广的生态杂粮,除了可解决消费者食品安全问题,帮助当地农户提高收入之外,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将改善农田土壤的有机质与保水性能,避免过度盐碱化和荒漠化,这些杂粮作物普遍比玉米节水40%左右。
商业模式
阿拉善地区由于高海拔、年积温与昼夜温差大、污染源少和有机肥料资源多(传统的畜牧地区)等区位特点,农产品品质较其他地区有明显优势。
项目的目标受众主要包括两个群体:
(1)对健康生活品质有追求的生态农产品消费群体;
(2)未来项目影响当地农户作为合作群体。
对于消费者群体,我们通过自建渠道以及与其他渠道合作的方式,推广优质生态杂粮产品,建立善地善粮生态产品的美誉度;
在产品的市场容量有一定稳定性后,与阿拉善当地的农户合作,影响更多农户参与生态种植。
未来计划/目标
(1)2015年,实现50亩生态农场的收支平衡,并探索有效的生态农业技术与市场渠道;
(2)2016年,至少影响5户以上合作农户,进行100亩的节水作物生态种植,帮助农户每亩增收300-500元;
(3)2018年,与当地农牧民合作2000亩生态节水作物种植,年节水600,000方,并帮助农户增收1,000,00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