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事资讯新闻速递乡村建设

绿色化仅仅是青山绿水吗?

2015-05-03 作者: 彭澎 来源: 新环境
分享到: 更多
   切换手机版

3月2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绿色化”的概念,使十八大提出的“新四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理念有了新内涵,变“四化”为“五化”,执政党治国理政的理念由此变得更为完整。

 “绿色化”是一种生产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价值理念。要使之落到实处,必须处理好几重关系。

 首先,“绿色化”要全面理解新常态。提起新常态,通常人们关注的主要是三个方面: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模式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其实,2014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面提出新常态的9大特征,其中之一就是“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因此,要切忌在新常态中为了保增长而让过剩产能、高耗能和高污染产能得以保存甚至扩张。近一年来,由于经济增长压力不断加大,从中央到地方都有一些刺激措施出台,包括房地产调控政策也有一定程度的放松。在这种情况下,中央还是提出了“绿色化”的理念,显然是有针对性、有前瞻性、有深意的。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就是说,“绿色化”并不仅仅意味着青山绿水式的生态环境,在新常态下更意味着走智能化、资本化、质量型、市场化的产业发展道路。也可以说,“绿色化”包括“经济绿色化”和“生活绿色化”两方面内容,既要低消耗、少污染,又要低碳节约、文明健康。

其次,“绿色化”要端正对工业化的认识。毫无疑问,工业化是现代化的主要内容。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始终倡导新型工业化,并认为这是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十八大提出的“新四化”也是把新型工业化放在第一位的,同时还提出了信息化。实际上,真正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应该就是绿色化的工业化。但是,受“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大干快上、项目为重的工业化路径影响,各地仍是把厂房车间、机器设备的多少看成是工业化的象征。更要命的是,不分青红皂白地要求所有地方都要搞工业,于是工业化成了各地的政绩指标要求。

 没有对工业化的正确认识,“绿色化”在地方上很难走得通。最近中央大力推动的“互联网+”和工业4.0可以说是新型工业化的路径转换。“新四化”中的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两项已经包含“绿色化”的要求,而“绿色化”的提出,使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发展有了更强的动力。希望“绿色化”指标在地方政绩考核中占据不输工业化指标的权重,最好能使两者融合起来。

第三,“绿色化”要科学看待城镇化。城镇化仍是中国竭力推进的现代化进程,与深化改革一样,也是今后中国持续快速发展的红利和动力之一。从目前中国城市化率刚过50%的现状来看,城镇化仍有很大发展空间。“新四化”的另外两项是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但人们往往更看重的是城镇化,且又往往将城镇化与房地产发展混同起来,简单地趋向于减少农村和农民。一方面,空心村、旧村、城中村比比皆是,大量土地低效利用,农村土地改革举步维艰。另一方面,三四线城市房地产空置率居高不下,甚至出现所谓“鬼城”。实际上,一些“伪城市化”也是缺乏绿色理念的。虽然社会走向发达、经济走向现代化,多少也意味着农村人口的减少,但农村与农业现代化可能是中国最大的现代化课题。通过土地改革,使农业集约化经营、土地规模化利用,必须尽早提到日程上来。没有美丽的乡村,中国的“绿色化”就要打折扣。必须端正对城镇化的态度,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观念,坚持“生态优势就是经济优势”的新理念。

总之,“绿色化”是一种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组成部分,是生态文明的有机内容。树立“绿色化”理念,必须对新常态、工业化、城镇化有正确的认识,必须转变发展方式和发展观念。


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关注智农361公众号,了解更多农事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

[责任编辑:liuhaiyan] 标签: 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
相关新闻:
您可能喜欢的

友情链接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