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弃薄膜可覆盖四个太湖
时值隆冬,淮北大地的气温早已降到冰点以下。2014年12月22日,记者来到徐州市铜山区棠张镇跃进村,趁着好阳光,农户陈孝坤正忙着掀开钢架大棚上的毛毡子,给自家9个西红柿大棚“晒太阳”。
厚厚的毛毡子下,是一层半透明的塑料薄膜。别小看这张膜,它能使地温上升,提高种子发芽生长的速度,可以提前让瓜果上市,增加经济效益。
棠张镇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有设施农田3.5万亩,是徐州乃至全省闻名的“蔬菜之乡”。 蔬菜大棚棚连棚,膜接膜,远远望去,宛若“白色的海洋”。
统计显示,江苏2013年设施农业面积达1050万亩,居全国首位。其中,绝大部分的设施农业,大棚和塑料薄膜都是“标志性”元素。
“我们这里的大棚都是两层膜,遇到大冷天,有的要盖三层。”陈孝坤告诉记者,大棚薄膜从内到外分为1膜、2膜甚至3膜,1膜必须每年更换,如果没有明显毁损,淘汰下来可以当做2膜或者3膜再用上两年。
说起一年一换的大棚薄膜,棠张镇的农资经销商王磊算了笔账:以一亩地的薄膜计算,展开面积约有1000平方米,如果把棠张的3.5万亩蔬菜大棚薄膜全部摊开,就有40平方公里,算上两层膜,可以盖满这个方圆80多平方公里的镇子。以此测算,全省每年消耗大棚薄膜的展开面积约有10605平方公里,相当于150万个足球场大小,可以覆盖4个太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