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不断敲响警钟,食品安全成为民众关注的焦点。没有健全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再严厉的食品安全执法也只能是一句空话。尽管我国食品安全标准工作已取得明显成效,基本建立了以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为核心,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为补充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但是,全国人大代表、湖南金浩茶油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翔浩在接受中国食品安全报两会特派记者的采访时表示,与迅速升温的农产品和食品安全需求相比,我国现在通行的农产品和食品标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部分行业食品安全标准缺失。自2011年台湾发生塑化剂污染事件后,国家卫生部将塑化剂列为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并设定了塑化剂在食品和食品添加剂中的临时限量。但这仅仅是卫生部办公厅的一个临时函件,并不是国家安全标准,未上升到法律法规层面。整体标龄偏长,科学性和合理性难以保障。部分标准通用性不强,有些标准指标欠缺风险评估依据,不能适应食品安全监管和行业发展需要,影响了相关标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现行的调和油行业标准已使用14年之久,导致目前市场上的调和油产品出现了严重的标识混乱、调和混乱的现象。
标准制定、修改过程受利益企业干涉。在我国现行乳业新国标被人斥为全球最差。新国标的制定从始至终,一直受企业干扰,而依据《食品安全法》的规定,制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应当依据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并充分考虑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参照相关的国际标准和国际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并广泛听取食品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意见。但在,对待食用油转基因问题上,和乳业新国标中我们没有见到消费者参与的信息。
检测技术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的食品安全检测标准和能力始终无法令人满意。食用调和油至今未出台国家标准,现在还是在使用“SB/T10292食用调和油行业标准”,调和油国家标准未出台的大部分原因也是因为检测技术问题。
为此,刘翔浩代表建议从下述四个方面加速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健全“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食品安全标准建设。必须将安全和质量的要求融入到食品的生产乃至消费的整个过程中,全面地采取从农田至餐桌的综合措施,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食品安全标准。增强标准制定过程中社会成员的参与程度。可以通过立法规定食品生产者、销售者和消费者在标准制定中的听证权、实行过程中的异议权、相关标准废止的建议权以及相关的行政、司法救济权。增强食品安全标准的先进度与周全度。首先要确保食品安全标准的科学性、先进性和适用性,做到食品生产经营的每个环节有标准可依、有规范可循。所以要加大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更新力度,弥补制度上的空白,增强我国食品安全标准的周全度。加强检测研究,提高检测技术和检测标准的水平。健全检测机构建设,利用现代化、信息化技术手段,逐步提高质检机构信息化水平,通过配备现代化检测设备、人才资源优化配置,全面提升检验检测能力,尽快建成一个布局合理、层次分明,既符合我国国情,又与国际接轨的食品安全标准检验检测体系。